利用龙虎榜数据进行股票交易是投资者常见的策略之一。在网络上,关于龙虎榜操作的讨论大致围绕以下三种策略展开:

1. 短线操作,迅速买入卖出,持股周期不超过一周;

2. 认为净买入金额越大,操作越成功;

揭秘龙虎榜炒股三大陷阱与避坑策略!

3. 认为净买入额占总成交额的比例越高,收益越可观。

这些策略表面上看似合理,实则暗藏玄机。事实上,龙虎榜上的股票往往一出现就遭到疯抢,次日封板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我们在量化回测时,特意排除了这类股票。

一、短线策略风光不再

以机构席位出现为标准(收盘价涨跌幅偏离值达到7%),观察次日买入并持有两日、五日的收益率: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这一策略曾一度风光无限,但自2013年下半年起,该策略表现犹如“吸金黑洞”。若非牛市推动,亏损可能更加惨重。在短线交易最为风光的时期,许多基于基本面的策略黯然失色,而追涨停板等策略却大行其道,孕育了一批股市传奇人物。然而,随着市场对这些策略的熟悉和模仿,其有效性逐渐降低。2013年之后,收益率大幅下滑,股价从“动量效应”转向“反转效应”。原本跑赢基准的策略,最终却大幅落后。因此,投资者需警惕:一旦策略被广泛模仿,其有效性存疑。同时,我们发现即使是短线策略,持有五日相较于两日表现更佳,短期持有策略并不总是正确。

二、买入金额多未必有效

数据显示,净买入金额的增加在2012年之前可能带来收益,但此后这一规律不再适用。

三、买入净额占比过高或致损失加剧

数据显示,净买入额占比越高,并未带来更多超额收益,反而可能成为“资金绞肉机”。

四、牛熊交易室观点:深入理解席位操作才是关键

本文所讨论的机构席位,更关注基本面改善的个股。由于A股涨跌停板限制,股价对基本面的反应往往不能一步到位。因此,一旦出现“机构专用”席位,结合具体事件,很可能捕捉到个股行情。我们应该延长持有期,结合具体时间进行分析。例如南宁糖业在2016年的K线图中,受益于“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白糖价格上涨,股价在二季度飙升。若能结合龙虎榜中的“机构专用”席位操作,就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超过40%的收益。

总之,牛熊交易室提醒投资者,在使用龙虎榜信息操作时,应警惕那些未经证实的江湖传言。只有对各个席位有深入理解,才能获得超额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