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际战略研究院热点追踪051期:19年8月智库新闻精选
编者按
近期,香港问题成为美国智库关注的焦点,此外,中国制造业发展、军事现代化、美印关系、美朝关系、欧洲对美国安全保障的分歧、日韩关系恶化及其对美国的负面影响、德法“多边主义联盟”的探讨、印度人工智能政策挑战、伊朗国内冲突对西方的影响、非常规移民问题、经济民族主义及国际贸易体系发展方向等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本期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些议题,为理解国际形势和主要国家的国内动态提供了有益的视角,特予以推荐。
本专题中的文章均摘译自海外知名智库,文中所述观点属于原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刊立场。
本期导航
对华研究
美国及其对外关系研究
东亚研究
欧洲研究
南亚与中东研究
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
对华研究
武装干预香港将带来严重后果
北京政府暂时不会对香港进行武装干涉的因素包括:全球舆论的压力、香港警察尚能控制局势、避免损害香港金融中心信誉、实际操作的复杂性等;但抗议的暴力化、政治目标扩大的可能、中国国内政治的变化和中美关系的恶化也有可能推动北京对香港进行武装干涉。即使在技术层面上符合“基本法”,任何武装干预都会影响香港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和地区政治的稳定性。若中国大陆对香港进行武装干预,特朗普政府和国会应当通过以下政策明确表示反对:(1)对决定、计划和执行武装干涉的个人实行制裁;(2)宣布香港公民可以获得P-2难民身份;(3)联合其他国家接收香港难民;(4)取消同中方的所有贸易谈判;(5)终止香港的独立法律地位并实施新的出口管制;(6)将香港议题设置为中美关系的优先项。
香港民主困境之后
香港的游行示威活动已经进入第11周,抗议者“收回香港”的努力能成功吗?北京方面会开展武力干预吗?对此,哈德逊研究所的几位学者发表了如下看法:(1)武力干预香港事态会激发国外反华情绪,提振国内强硬派的支持,加速将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大陆化进程,对台湾当局产生寒蝉效应,并引发包括美国在内的经济制裁;(2)武力干预可能会动摇香港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造成金融灾难和人员外流;(3)一旦发生武力干预,香港可能会丧失其作为通往西方资本市场窗口的地位;(4)北京一直将香港作为“一国两制”的成功案例,表明在统一台湾后将给予台湾高度自治权,并允许台湾保留武装力量;现在看来,台湾不可能再相信北京的言论了。
中国通过制造业实现包容性增长所面临的挑战
本文认为,成为世界工厂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但中国的发展战略在不断变化,劳动力成本的攀升使中国失去了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的优势,开始尝试向更高端的产业链方向发展。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国内需求已从投资转向消费。通过对比中国官方和国际组织发布的经济、就业和制造业生产数据,本文指出:与美国人相似,中国人在服务业上的支出也超出了制造业产品。这些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生产结构,削弱了制造业的作用,拉高了制造业工人的技术水平,这给中国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长期目标带来挑战。该报告认为,中国通过“世界工厂战略”所创造的经济增长已达顶峰,中国目前更多遵循一种较成熟的新兴经济体结构模式而变化,即随着工人越来越多地受雇于服务业,制造业的就业比例正在下降,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就业增长态势强劲”的普遍观点存在误区。
中国军队现代化:进程,说辞与现实
本文依据7月24日发布的2024年中国国防白皮书评估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进程。本文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很有可能不能完成原定于2024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前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就机械化和信息化两大目标来看,本文认为习近平主席曾给出的“现代化目标已经实现”的说辞过于乐观,而国防白皮书中的谨慎措辞或许过于悲观。就军队改革的进程来说,尽管陆军人员总数已精简到100万以下,但仍然相当于美国陆军现役人员的两倍,要为这样一支部队专门配备现代化装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更不用说海军、空军和火箭部队也都有优先于陆军的雄心和计划。但作者强调,即便军队只是达到了部分现代化,其能力也将叹为观止。
海军扩张是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的必由之路
中国的海外军事扩张确实存在:一些人认为这将威胁战略平衡;另一些人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有正当的理由扩大海军的存在。华盛顿的安全部门长期认为,中国在“一带一路”中的投资有可能实现战略军事功能,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将中国的军事力量投射得更远。东南亚国家在评估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影响力时更为慎重,他们需要在捍卫国家利益与同中国开展务实合作之间寻求平衡。在北京看来,鉴于美法日意在非洲都有自己的海外基地,中国不过是追求和其他国家一样的海外政策。中国明确表示,绝不会在军事背景下构建“一带一路”倡议,因为这是冷战思维的表现;相反,中国领导人表示这项倡议是为了与相关国家的实现双赢。因此,单纯地从军事角度看待“一带一路”是短视的,如果国际社会希望中国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超级大国,那么他们必须与中国接触,并将其牢牢纳入基于规则的国际体系,这将比过早的指责和猜疑更加有效。
美国及其对外关系研究
莫迪2.0:印美两国应认清差异、巩固收益
在今年的印度大选中,印度执政党人民党和总理莫迪获得了压倒性胜利。印美关系在莫迪第一任期内获得了长足发展,双方在国防合作和战略关系方面达到了新高度,印度成为了美国最有潜力的战略伙伴之一。但近来印美关系也面临新的挑战:特朗普政府决定对印度出口征收关税、取消对部分印度商品的免关税准入,美国针对俄罗斯武器和伊朗原油出口进行制裁,关于印度电子商务和数据本地化政策出现分歧,美国“301调查”对现有贸易关系和战略可能带来损害。为了弥合上述分歧,本文认为,美国应当任命负责南亚和中亚的助理国务卿、建立关于印度的机构间协调机制、重申四方共识、签署基本交换与合作协议在内的19项政策建议。作者指出,莫迪继续担任总理对于印美关系来说是一件好事,但两国需要携手解决上述分歧。
确保美朝关系和平稳定
自美朝元首河内会晤无果而终以来,朝鲜又重拾争取美国安全承诺的思维模式。如果这是朝鲜的真实想法,那么让其如愿以偿可能是推进无核化的关键措施。倘若美国同意与朝鲜就安全承诺问题进行谈判,应恪守三个原则:(1)厘清朝鲜到底想要怎样的安全承诺,同时能采取何种无核化具体措施。(2)提供合适的安全承诺:包括积极承诺(一旦朝鲜遭受外敌入侵,美国应使用何种支援方案)和消极承诺(美国保证不对朝鲜发动袭击)。鉴于美国是朝鲜的首要威胁,美国能提供的积极承诺寥寥无几,但在消极承诺上却大有可为,包括:在平壤建立美国联络处、以和平协定取代朝战停战协定、签署正式的互不侵犯条约、减少驻韩美军数量等,无论提供何种承诺,一定要符合美国国家利益,并与朝鲜的步伐相称。(3)如果谈判陷入停滞,应转向危机管理谈判。
信誉问题:美国对欧洲的常规及核安保承诺
由于特朗普“美国第一”的口号和多次对其盟国进行的口头攻击,北约内部对美国能否提供安全保障产生了怀疑,这些安全保障既包括传统的安全保障(非核军事手段),也包括核安保承诺。除特朗普因素外,欧盟领土东扩、俄罗斯军事现代化和美国军事霸主地位的动摇等因素,也都使美国对北约军事保障附加的成本和风险有所增加。但事实上,美国已经同欧洲在政治家、外交官、军务人员、议会以及民间等多个层面建立了安保关系,并非一人之力可以改变。即使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对欧洲盟国的经济和军事保障并未降低,欧洲对美国安保的不安全感主要来自对其信誉的质疑。美国在北约作用的不确定性,导致欧洲正在日益分裂成强调取得更高战略自治的盟国和希望更加依赖美国保护的盟国。本文认为,包括德国政府在内的决策者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欧洲内部对于美国安保的态度分歧,以更好地维系欧盟和北约的政治凝聚力。
东亚研究
美国必须控制日韩贸易争端可能带来的危害
近来,日韩两国的经济摩擦不断,甚至可能引发两国间的贸易战。本文认为,美国在调解日韩两个盟友之间的关系上应当发挥重要作用,避免安全同盟关系的恶化:(1)特朗普应当亲自敦促文在寅与安倍避免冲突升级;(2)强调维持日韩情报协定的重要性;(3)鼓励韩国将其国家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纳入同盟系统。为恢复经贸关系:(1)日韩应当立刻重启出口管制对话;(2)美国商务部应与日韩官员举行出口管制会议;(3)韩国应坚持与日本出口商合作,确保出口管制许可证稳定;(4)日韩都应避免贸易冲突的升级。作者指出,美国应当在不公开触碰日韩历史争端的前提下,以幕后推手的身份,积极协调两国关系,保护美国利益。
螺旋下降的日韩关系:不只是历史问题
当前,日本和韩国围绕战时强征劳工赔偿案的争议似曾相识:两国已因日本殖民史产生多次争端,但此次局势更为紧张,双方的互不信任已达历史新高。本文认为,日韩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包括:(1)历史问题、出口管制和海上摩擦引发的冲突升级与互疑加深;(2)日本政坛的民族主义倾向和韩国政坛被具有民主运动背景的“386代”占领,导致两国很难就历史问题达成共识;(3)日韩两国在朝鲜和中国政策上存在分歧,导致战略不信任;(4)随着韩国经济崛起和中国经济发展,日韩经济互相依赖程度降低。当前,两国都已公开删减了本国政策文件中有关“日韩拥有相似核心价值观和战略目标”的部分,不断增加的裂痕极易影响东北亚地区的权力平衡,间接削弱了作为日韩盟国的美国在该地区的地位。本文强调,为阻止中国在日韩争端中坐收渔利,日韩两国应抵制国内民族主义泛滥,释放和解信号。
欧洲研究
德法“多边主义联盟”:
应当成立,但应审慎考量
在2024年2月召开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默克尔阐述其多边主义信条,德国外长也正为在2024年9月的联大会议上同法国共同发起“多边主义联盟”做准备。德国希望在国际法的指导下,通过建立德法“多边主义联盟”,改革和振兴国际组织,引导建立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但作者认为,“多边主义”仍存在两点不足:(1)当前需要一个共同的口号来激励各国团结起来,与“美国第一”和“中国梦”等口号相比,“多边主义”过于精英主义,难以激发同感;(2)“多边主义”的界定过于模糊,很多国家对于“多边主义”的界定就是“超过三方共同行动即为多边主义”,这同“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界定问题颇为相似。当前,重要的并非是否存在国际秩序,而是存在何种秩序、是谁决定的、通过何种机构来维护这些秩序等问题。
重压之下的多边体系:欧洲的未来图景
美国对现有国际秩序的退避标志着国际事务出现了重大转折。该报告以荷兰及欧盟的视角,分析多边体系在人权、军控等议题领域及世贸组织内部的发展情况。面对日益强大、自信而有能力的中国和在军事领域试图重新获得和强化其强国地位的俄罗斯,美国退出了关于世界贸易、军备控制和人权等方面的国际制度与协议,而荷兰及欧盟则陷入了一个由大国竞争主导、却没有足够强大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作保证的世界。本文认为:在贸易领域,欧盟需要利用其巨大的市场能力,建立多边协议,深化多边主义的潜在利益;在军控领域,欧盟需要利用外交手段,维续现存的军控协议,尽力将军控现代化协议纳入多边谈判当中;在人权方面,美国退出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实属不利,但荷兰政府应利用其在人权发展上的经验进一步推动改革和对话。此外,报告还提出荷兰与欧盟需要采取新思维和行动。
权力困局:
“天鹅绒革命”后的俄罗斯、亚美尼亚与欧洲
2024年亚美尼亚的“天鹅绒革命”将国内的精英权贵赶下了台,但与乌克兰革命不同的是,它对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没有产生广泛影响。亚美尼亚与其近邻关系欠佳,对俄罗斯则严重依赖;然而,尽管俄罗斯对该国保持着主导性的影响力,俄依旧希望避免亚美尼亚成为其挚肘,尤其是在俄罗斯出售军备给阿塞拜疆一事曝光后。但另一方面,亚美尼亚政府和民众希望放松与俄罗斯的关系,加强与欧洲的联系,并改善与包括伊朗在内的邻国的关系。该报告建议,欧洲应该在不挑衅俄罗斯的情况下,在七个方面摆脱俄罗斯对其与亚美尼亚关系发展的抑制:(1)提供技术支持;(2)加强立法训练;(3)行政和制度改革;(4)制度问责;(5)进行反腐活动;(6)以物质刺激鼓励创新;(7)奖惩措施并行。欧盟需要重新审视亚美尼亚,认可其在动乱地区成为民主国家的重要性和成功性。
即将到来的气候与贸易冲突
即将上任的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提出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气候议程。在上任的头100天内,她打算提出一项“欧洲绿色协议”,并将通过立法的方式,承诺欧盟在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近期的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半。该议程反映了欧洲公民对气候变化的日益关注,但实际上,欧盟成员国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已经从两个世纪前的99%下降到了今天的不到10%。冯德莱恩的计划将不可避免地减少就业岗位、财富和收入,至少在初期阶段将会如此。作者认为,欧盟应制定一个气候行动的战略,并建议:(1)采取先行示范的手段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