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运营与管理相关知识解析
商业信贷的边界探究
一、商业信贷的本质与局限
1. 商业信贷的本质:商业信贷是工商企业之间以商品或服务为基础,通过赊销、分期付款、预付定金等形式提供的信用。它是现代信用体系的基础,根植于真实的商品与服务交易。
2. 商业信贷的局限:
(1)信贷规模的局限:商业信贷的规模受限于商品交易量,企业只能在其商品数量范围内提供信贷,因此无法满足大额资金需求。
(2)信贷方向的局限:在采用赊销方式时,信贷通常只能由原材料供应商向需求方流动,不能反向进行。
(3)信贷期限的局限:商业信贷的期限通常较短,受企业生产周期的影响。
二、银行信贷与商业信贷的对比
1. 商业信贷的本质:如前所述,商业信贷是工商企业之间的商品形态信用。
2. 银行信贷的本质:银行信贷是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向经济主体提供的信用,是扩大再生产的关键,也是现代信用体系的核心。其特点在于资金规模大、资金流向限制小、借贷期限灵活。
3. 二者差异:
(1)信贷规模:商业信贷规模受限,而银行信贷能够集中社会资金,满足大额资金需求。
(2)信贷方向:商业信贷有明确的方向性,而银行信贷无此限制。
(3)信贷期限:商业信贷期限短,银行信贷则提供长短期的贷款选择。
(4)信用类型:商业信贷是直接信用,银行信贷是间接信用。
4. 二者联系:商业信贷是银行信贷的基础,随着经济发展,商业信贷的局限性促使银行信贷的产生与发展。
三、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演进
1. 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前,银行资产来源单一,主要依靠活期存款,资产运用强调流动性管理。
2. 真实票据理论:银行仅发放以真实票据为抵押的短期贷款,确保流动性和收益。
3. 可转换理论:银行资产业务不局限于短期贷款,也可投资证券市场,实现资产流动性。
4. 预期收入理论:银行关注借款人预期收入,即使长期贷款,只要未来现金流有保证,也视为安全。
四、负债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金融创新中,银行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从被动负债转向主动负债。
1. 购买理论:银行在资金不足时主动借款。
2. 销售利润:银行设计多样化金融产品吸引客户资金。
(此理论缺点:融资成本上升、经营风险增加、不利于稳健经营)
五、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强调通过资产和负债结构的调整,实现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平衡。单一的资产管理或负债管理均存在不足,综合管理更为高效。
方法一:缺口分析法,以利率为例,分为零缺口、正缺口和负缺口。
方法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法,通过资产负债比例指标对银行资产和负债进行监管。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