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面对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通过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赢“三大攻坚战”、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脱贫攻坚成就举世瞩目,贫困群众人均收入年均增幅远超全国居民平均水平,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四新经济蓬勃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明显加快,数字经济建设持续发力。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得到坚持,大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初步完成。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明显,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大幅增加,地表水水质明显改善。各方面风险管控有力,有效防范和妥善应对了一系列国内外重大风险挑战。总体看,上述成绩来之不易。

“十三五”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更加重视新发展理念引领,注重系统论和全局观。更加重视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重视更高水平开放,全面激发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更加重视保持战略定力,宏观调控有效性显著提高。更加重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努力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更加重视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

尽管“十三五”规划实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应该看到,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凸显,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二是传统制造业企业外迁加快,产业发展面临两端挤压。三是全球疫情大流行损害了供应链,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四是社会发展短板明显,社会治理体系尚不完善。五是一些基础性改革滞后,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有待提高。这些困难和挑战在“十四五”时期应予以重点关注,并需加快推动解决。

深入解读:未来15年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指标深度研究

未来15年,中国经济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潜在经济增长率将放缓。在基准情景下,2021—2025年、2026—2030年和2031—2035年三个时期GDP年均增长率将分别为5.5%、4.8%和4.3%。产业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则逐年上升。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逐步下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上升到72.6%。

“十四五”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应遵循如下几项基本原则。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基石,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以更高水平开放为牵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应该涵盖如下六个方面内容。创新驱动取得显著进展,产业升级取得显著成效,国内市场得到显著提升,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绿色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基于主要目标和中国经济未来增长潜力预测,参考国家中长期相关专项规划,并要留有余地,本文对“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的选择和目标设定给出了具体建议。经济发展类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城镇化率、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创新驱动类指标包括研发投入、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科技进步贡献率。民生福祉类指标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人数、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人均预期寿命。绿色发展类指标包括耕地保有量、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幅度、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全国森林覆盖率、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幅度以及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