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血吸虫病防治宣传周启动**

根据国家疾控局通知,2024年4月8日至14日是我国首个血吸虫病防治宣传周,宣传主题为“传承血防精神,加快消除进程”。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份。血吸虫病患者如不能及时治疗,发展到晚期,肝脏等器官会受损,出现肝脾肿大、腹水等症状,人的外貌会变得骨瘦如柴、肚大如鼓,因此民间也称之为“大肚子病”。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有关专家介绍,血吸虫病可防可治。感染血吸虫的直接原因是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疫水)。因此,不接触疫水、安全用水是避免感染的关键。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当生产和生活必须接触疫水时,应通过穿戴防护用品、涂抹防护霜、预防性服药来预防感染血吸虫。当不可避免地接触了疫水,出现发热等症状后,应主动及时到血吸虫病防治机构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检查以便诊断和治疗。《“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全国所有流行县达到消除血吸虫病标准”。国家疾控局发布的关于开展2024年血吸虫病防治宣传周活动的通知明确,要加大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血防知识的认知和防护意识,共同落实综合防治措施。

**艾防中心全体职工集体学习疾控系统工作人员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

为强化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案为鉴,以案明纪、以案促改,做好整改的后半篇文章,2024年3月26日,艾防中心在一层多功能厅召开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警示教育大会,艾防中心党委书记刘中夫主持会议,中心领导班子成员、首席专家、中层干部、各科室职工及聘用人员共85人参会。刘中夫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我们要深刻汲取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件的教训,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以一系列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举措和零容忍的态度,锲而不舍地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纪律建设,把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铭记在脑海中,落实到行动上。会议集体学习了国家疾控局直属机关纪委2024年11月份印发的《疾控系统工作人员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集》,对其中违规吃喝、公款旅游、违规配备使用公车、楼堂馆所问题、违反会议活动管理规定、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违规收礼送礼、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贪图享乐、私设“小金库”等10类82件疾控系统工作人员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进行了解读。会议还集中学习观看了警示教育片《持续发力,纵深推进》第一集“解决独有难题”。

**研究生院举办2024-2024学年第四期疾控讲堂研究生专题讲座**

2024年3月28日,中国疾控中心研究生院举办2024—2024学年第四期“疾控讲堂”研究生专题讲座。本期讲座以专家现场授课的形式为主,同时另设分会场进行线上直播。中心2024级博硕士研究生、部分二三年级硕士生和博士生、管理老师、专业人员等聆听讲座。上午,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以“疫苗的价值和作用”为主题进行授课。王华庆详细介绍了预防接种的相关概念、主要概况和进程、在疾病控制中的地位、价值和作用,以及最新进展、未来展望等,并结合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强调了疫苗在预防传染病中的重要作用。下午,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医学中心王聪主任医师以“急诊室的故事——走近急诊医学”为主题进行授课。王聪围绕急诊与急救开展讲授,结合工作经历和临床案例,讲述了急诊相关疾病的处置原则,并现场演示了“按压式心肺复苏”的具体步骤及注意事项。她指出,急诊不仅是科学,更多的是人文关怀、无私奉献和责任担当。两场讲座,从预防接种到急诊急救,引导学生夯实专业知识,掌握急救基础技能,从而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健康。

**提升管理能力 促进技能推广——“慢性病自我管理知识与技能培训班”成功举办**

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是延缓疾病发展、增强治疗信心、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管理手段,其中,社区医务工作者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提升疾控系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病防控人员开展患者自我管理小组的技术及能力,2024年4月8日,北京市疾控中心慢病所组织了为期1天的“慢性病自我管理知识与技能培训班”,来自全市17个区级疾控中心和多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慢病防控工作骨干人员一百余人参加了培训。本次培训特别邀请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的李剑虹研究员,围绕如何撰写高血压/糖尿病防控优秀案例进行了详细讲解,结合真实案例点评文稿的提纲、布局和写作手法,着力提升案例撰写能力,为今年征集高血压/糖尿病优秀防控案例奠定基础,有助于使更多优秀的工作经验得到挖掘和分享。随后,市级慢性病自我管理工作负责人详细介绍了自我管理项目的背景和实施方法,并结合本年度优化的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标准课件细致说明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来自朝阳区的经验分享,也给与会者组织开展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为更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还邀请经验丰富的东城区工作负责人组织即将担任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的社区医生组长进行了分组演练,效果良好,赢得了参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Haematologica:新型药物组合助力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研究取得突破

**凝聚社会力量 合力共抗艾滋——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艾滋病防治主题宣传教育**

2024年4月2日上午,在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孟庆玉的沟通协调下,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首次在郑州市市委党校成功开展,孟主任亲自为党校班上50余名学员授课,为全市探索完成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关于“党校、行政学院、团校等应确保学员在校期间至少接受1次艾滋病防治专题教育”的任务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近年来,艾滋病疫情呈逐年攀升趋势,遏制艾滋病传播亟需在政府主导下,多部门协调、全社会参与、综合防治。党校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基地,因此,各级党校在防治艾滋病工作中所能发挥的政策倡导作用是独一无二的。各级领导干部在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身份很特殊,既是中央政策的执行者又是地方政策的制定者,还是人财物资源的掌握配置者,中央政府的防艾政策能否落实,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要引起领导干部对艾滋病这一严重问题的关注,营造全社会知艾防艾的支持性环境。在本次讲座中,孟庆玉主任以“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预防艾滋 有你有我”为主题,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高危人群和高危行为、疾病发展过程,当下艾滋病疫情形势,艾滋病宣传工作和艾滋病的预防策略等方面全方位地普及了有关艾滋病的防治知识。课堂气氛活跃,学员普遍反映,过去认为艾滋病离我们很遥远,通过本次宣传培训,明白了艾滋病疫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尤其是青少年性教育的严峻性及重要性,增强了我们做好艾滋病防控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艾滋病是一个健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对全人类的挑战,全社会要共同参与,各方力量凝心聚力,高质量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公众防控意识,共同抗击艾滋病。

**癌症逐渐年轻化,年轻人或正在加速衰老,大增癌症风险**

研究显示,癌症逐渐年轻化,近30年,全球50岁以下的癌症新发病例增加了79%,癌症死亡人数增加了27.7%。其中乳腺癌发病率最高,肺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增长最快!癌症是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由于饮食、环境、人口的老龄化等因素,全球癌症发病率不断增长,癌症作为主要死因的情况日益突出。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中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癌症大国,中国的癌症数据不容乐观,不论是新发人数还是死亡人数,中国都位居全球第一。相对于老年人,年轻癌症患者往往被忽略,然而,近年来研究数据表明,癌症正呈现年轻化趋势,年轻人的癌症发病率近些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2024年4月7日,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2024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上发布了一项最新研究。该研究显示,年轻人或正在加速衰老,并且加速衰老与癌症风险增加有关。与1950-1954年出生的人相比,1965年或以后出生的人出现加速衰老的风险高17%。与衰老最慢的人相比,衰老速度最快的人患早发性肺癌的风险高2倍,患胃肠道癌的风险高60%以上,患子宫癌的风险高80%以上。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 UK Biobank 数据库中148724名参与者的医疗记录,年龄在37-54岁之间,通过与生物年龄相关的九种血液标记物,计算出生物学年龄,并将其与实际年龄进行比较,以确定加速衰老,分析了加速衰老与早发实体瘤发病率之间的关系。九种基于血液的标记物如下,已被证明与生物年龄相关:白蛋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肌酐(较低的水平与较长的寿命相关)、血糖(随着年龄的增长,餐后血糖会在更长时间内保持较高水平)、C反应蛋白(相对较高的水平对应于较快的衰老)、淋巴细胞百分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平均红细胞体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红细胞分布宽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碱性磷酸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白细胞计数(较高水平与更严重的衰老相对应)。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癌症登记处分析了早发性癌症数量,定义为55岁之前出现的癌症,共记录近3200例。分析发现,年轻人衰老加速的风险更高,与1950-1954年出生的人相比,1965年或以后出生的人出现加速衰老的风险高17%。重要的是,研究人员还发现,加速衰老与癌症风险增加有关,尤其是肺癌、胃癌、肠癌和子宫癌。具体来说,与衰老最慢的人相比,衰老速度最快的人患早发性肺癌的风险高2倍,患胃肠道癌的风险高60%以上,患子宫癌的风险高80%以上。此外,加速衰老每增加一个单位,早发性肺癌风险增加42%、早发性胃肠道癌风险增加22%、早发性子宫癌风险增加36%。对此,研究人员表示,肺部可能比其他类型的组织更容易衰老,因为肺部的再生能力有限,胃癌和肠癌与炎症有关,炎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剧。有趣的是,加速衰老并没有显著影响晚发性肺癌(55岁后患癌)的风险,但是,加速衰老与晚发性胃肠道癌和子宫癌的风险分别增加16%和23%相关。研究人员表示,近年来,多种癌症发病率在年轻人中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了解推动这一增长的因素,对于改善年轻一代和后代癌症的预防或早期发现至关重要。结果早发癌症的共同病因提供了新的视角,如果得到验证,减缓生物衰老的干预措施可能成为预防癌症的新途径。

**科学家有望利用超声疗法来治疗人类阿尔兹海默病**

长期以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等与年龄相关的认知障碍疾病,普遍以消除大脑中积累的淀粉样斑块作为恢复认知功能的核心策略。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Molecular Psychiatry上题为“Scanning ultrasound-mediated memory and functional improvements do not require amyloid-β reduction”的研究打破了这一常规认知,来自昆士兰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在治疗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时,采用超声波技术改善认知功能,并不需要特意针对大脑中的淀粉样斑块。这一研究发现挑战了科学家们在阿尔兹海默病研究中的传统观点,即靶向作用病清除淀粉样斑块对于改善机体认知功能是必需的。研究者Gerhard Leinenga说道,淀粉样斑块是一种蛋白质团块,其能在大脑中堆积从而阻断脑细胞之间的交流,导致阿尔兹海默病的记忆丧失和其它疾病症状。此前研究重点关注如何利用微泡结构来打开血脑屏障,从而激活大脑中称之为小胶质细胞的特殊细胞类型,进而清除淀粉样斑块。但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仅在小鼠模型上使用了不带微泡的超声扫描技术,却惊奇地观察到小鼠记忆力有了明显提升。这意味着,即使不借助微泡结构,仅使用超声波也能在大脑中引发持久的认知改善,与记忆力的增强直接相关。科学家有望利用超声疗法来治疗人类阿尔兹海默病。超声波能直接影响神经元,增加其可塑性,并改善大脑的网络。研究人员认为,超声波可能提升了大脑对存在斑块情况的适应性和恢复能力,即使不能选择性地清除斑块,也能发挥治疗效果。研究还发现,超声波疗法的有效性很可能与使用的频率有关。研究者Gerhard Leinenga解释道:“我们比较了两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波,结果显示,相较于当前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临床试验中所使用的频率,使用更高频率的超声波可能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我们希望将这些发现应用到使用非侵入性超声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安全性试验中。”通过理解超声疗法背后的机制,研究人员就能制定疗法策略并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这项研究对开发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个性化、高效治疗方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强调了超声波频率的选择、认知功能的改善与β淀粉样蛋白清除的独立性,这对于规划未来针对人类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试验至关重要。它提示我们,不必过分关注消除斑块,通过调整超声波的频率,可能就能找到一条新的提升认知能力的治疗路径。

Haematologica:新型药物组合助力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研究取得突破

**纤维、基因和肠道微生物组?科学家揭示人类炎性肠病的潜在诱发因子**

腹痛、腹泻、体重减轻,这些炎性肠病(IBD)的症状可能会给机体带来一定的破坏性并让机体衰弱。如今尽管科学家们已经阐明了炎性肠病存在一定的遗传成分,但并不是每个有疾病家族史的个体都会患上这种疾病,迄今为止,研究人员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清楚引起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统称为炎性肠病)的环境诱发因素。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 Host & Microbe上题为“Opposing diet, microbiome, and metabolite mechanisms regulat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a genetically susceptible host”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饮食、基因和肠道微生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为解开IBD的发病之谜提供了崭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