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推出研究成果——《选择落户:加速提升户籍城镇化比率研究》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发布重要课题研究成果

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指出,中国的城镇化与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科技是推动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个主要动力。中国的城镇化曾长期发展缓慢,直到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才逐渐赶上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居住在城镇超过半年的人口比例——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领先全球。然而,拥有城镇户籍的人口比例——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却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两者相差超过十个百分点。

户籍不仅关联着众多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如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权利,也与诸多关键经济权利紧密相连,尤其是就业权。在不少城市,从事收银员、出租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等职业,都需要本地户籍。因此,众多对城市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非户籍城镇居民,无法享受与户籍居民同等的权益。从这个角度看,两者之间的差距越大,反映出我国城镇化质量越显不足。

长期以来,户籍制度改革缓慢而艰巨。为解决权益不平等问题,政策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的策略。只要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即便没有城镇户口,也可享有重要基本公共服务。这一改革路径,似有“迂回取胜”的意味。

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发布为标志,我国城镇化政策创新进入快车道。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出台多项政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提升城镇化质量。目前,除少数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外,进城落户的限制已大幅放宽。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方面,农民工进城落户意愿降低;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吸纳新居民落户方面缺乏有效激励,有些甚至设置了隐性门槛。同时,由于没有当地户籍,农民工在很多城市仍无法完全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和经济权益。

面对城镇化质量问题的复杂交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作为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之一,承担了《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问题研究》课题,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该研究认为:一是按照现有趋势,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的目标难以实现;二是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动力发生转变,愿意进城落户的农民工比例大幅下降;三是地方政府担心给予农业转移人口完整市民待遇会带来巨大财政压力;四是农民工进城落户的成本被高估,收益被忽视;五是应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作为突破口,充分调动转移人口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课题由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的顾严副研究员和李爽研究员负责,其他参与成员包括社会发展研究所的张本波研究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