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债券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其信用风险对市场的影响显著。在早期,机构投资者面临违约、展期或舆情事件时,市场往往易受情绪影响,导致非理性抛售。过去,新疆六师、呼和经开等事件对市场造成冲击,但今年以来,重庆能投破产重组、遵义平台债务展期、财政部隐债通报、兰州城投技术性违约等舆情事件层出不穷,市场却显得相对平静,这显示出中国资本市场正在逐步成熟。随着四季度即将到来,我们需要对“市场风险”进行界定和回顾,以帮助投资者理性看待舆情事件的影响和机遇。

投资者需要明确“违约”的定义。中国债券市场经历过多种形式的“违约”,不同类型的违约对市场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主要包括实质性违约、技术性违约和展期等。实质性违约通常对市场影响最大,主要是债务人无法按时偿付本息;技术性违约是指债务人未能履行债券发行契约所载条款的行为,与实质性违约不同;展期是指债务人在宽限期内与债权人协商一致将还款日延后的行为,一般不构成实质性违约。

债市违约现象反思与借鉴策略探讨

城投技术性违约对所在地市场影响相对较大。目前来看,城投技术性违约一般均会较快完成兑付,所产生的市场恐慌往往较为短暂,因此对全国城投市场的影响较小。但对违约地来说,影响就较为明显,通常会导致投资者信心下挫,从而使得当地城投债发行缩量,信用利差上升。但随着城投市场的不断发展,投资者也不再谈“违约”色变,而今兰州城投技术性违约发生,市场显得波澜不惊,可见城投市场一步步的趋于成熟。

我们应辩证看待地产债展期。截至2022年8月31日,今年以来地产债累计违约规模达300.37亿元,几乎较去年同期持平,地产债违约规模并未大幅增加,但地产债展期规模大幅上升,年初以来地产债展期规模达1026.31亿元,较去年全年上升805.94亿元。对此我们应当辩证的看待,一方面,若地产债展期可以为当前资金状况较差的房企争取到充足的时间,那无疑对地产市场恢复是有利好的;另一方面,若地产债展期仅仅为房企避免发生实质性违约的应急之策,企业自身资金状况无法得到改善,则债券展期是治标不治本的,不利于市场风险的彻底释放。

我国违约债券特征明显。从违约企业属性来看,民营企业违约始终占比最高。从违约债券品种来看,由于民营企业始终为债券违约市场的“主角”,因此违约债券主要集中在一般公司债、一般企业债和私募债当中。从评级角度看,我国债券违约前主体等级主要集中在C级,占比高达56.70%。从行业分布来看,工业板块债券累计违约规模占比达33.73%,排在第一,而房地产板块违约规模增长较快,累计违约规模已排在第二。从地区分布来看,违约主体主要集中在发债大省和低资质区域。

债市违约现象反思与借鉴策略探讨

我国违约债券市场不断发展变化,投资者对“违约”的态度趋于缓和。2018年,随着政策收紧,尾部民营企业的资金状况较差,开启一波“违约潮”,随后2018-2021年,债券累计违约规模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且于2020年达到峰值1770.74亿元。截至2022年8月31日,本年度债券累计违约规模达459.38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64.20%,债券违约状况明显改善。随着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投资者对“违约”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违约”并不是“洪水猛兽”,它只是市场风险的一种外溢形式,我们不应惧怕违约,更应积极地通过违约现象来把握市场风向的变化。

风险因素:城投市场出现超预期风险事件;地产政策超预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