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生物领域:2023年上半年A股市场动态解析

2023年上半年,A股医药生物板块总体呈现波动格局。年初,随着疫情政策的调整,市场对疫后复苏的预期增强,医药各板块估值得到明显修复。进入3月,受大盘调整影响,医疗服务、原料药、生物制品等子行业调整幅度较大。4月至5月,市场波动加剧,细分领域表现分化,中药板块领涨,而医疗服务、原料药、生物制品继续回调。6月,医药生物板块整体补跌,表现不及大盘。

医药生物板块:一季度与二季度均未能跑赢市场

2023年上半年,医药行业整体下跌5.6%,落后于沪深300指数4.8%,在所有一级行业中排名中等偏下。医药生物板块第一季度上涨1.9%,落后于沪深300指数2.8%;第二季度下跌7.3%,落后于沪深300指数2.1%。

医药生物板块:估值仍处历史低位

医药生物(申万)的整体估值水平依然处于低位,当前PE(TTM)为26.92X,处于近5年历史分位点25.7%。尽管自2022Q4以来医药板块触底反弹,但相对沪深300以及万得全A的溢价率水平仍处于历史5年低位。

基金持仓情况

2023Q1公募基金持仓情况显示,医药生物板块的重仓持股市值占比为10.9%,与2022Q4持平,相较2022Q3有所回升。从重仓前十大公司来看,分别为药明康德、迈瑞医疗、爱尔眼科、恒瑞医药、泰格医药、智飞生物、同仁堂、长春高新、金域医学、华东医药,其中CXO行业占比下降至3成,恒瑞医药和华东医药持仓股数大幅增长。

2023H1医药宏观数据:需求端与支付端恢复性增长

生产端:2023年1-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其中医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下降5.4%,1-5月累计营业收入10324.2亿元(-3.8%),累计利润总额1415.5亿元(-21.9%)。需求端:1-5月社零总额18.76万亿元(+9.3%),其中5月社零总额3.78万亿元(+12.7%)。1-5月限额以上中西药品类零售总额2722亿元(+12.0%)。支付端:1-5月职工医保支出、居民医保支出分别同比增长23.0%与23.8%。

政策推进时间表:集采提质扩面

药品集采:自2018年起,国家已组织八批药品集采,涉及333个品种,平均降价超50%。2023年5月19日,全国中成药集采正式启动。医疗器械集采:自2019年起,国家已组织冠脉支架、人工关节、脊柱等三批医用耗材集采。医疗服务:DRG/DIP支付方式改革持续推进。

2023H2重要政策预测

预计新一批药品国采将启动,器械方面关注眼科、骨科、神经外科、IVD试剂集采。医保局表示,2023年还将开展第四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主要针对眼科的人工晶体和骨科的运动医学类耗材,并将适时开展新批次药品集采。

创新药板块:国内市场格局改善,高质量创新海外突破在即

2023上半年行情回顾及下半年展望。制药板块自2020年中以来经历长时间回调,上半年在疫情影响基本出清、医保谈判降价结果温和以及AACR/ASCO等学术会议数据读出等事件催化下,相对大盘表现较好。然而,A/H两地创新药板块在一季度同步反弹后,二季度行情出现分化。今年是重磅产品国内商业化放量及验证出海潜力的关键时间点,建议关注临床进度、数据读出、上市申请等事件及潜在的对外授权事项。

商业化:支付端降价压力缓和,“内卷”格局有望改善。市场对创新药国内商业化的担忧主要来自医保谈判降价幅度大及同质化竞争激烈。医保谈判政策已连续两年表现温和,监管端政策导向有望改善“内卷”格局。随着医保谈判常态化,创新药上市至进入医保时间缩短,大部分产品谈判成功后可实现价换量,快速实现商业化放量。

国际化:寻找差异化、高质量创新,“借船出海”最大化产品价值。FDA收紧准入要求,成熟靶点和治疗领域需通过头对头设计的全球多中心临床(MRCT)验证疗效。国产创新药出海主力将转向差异化、高质量创新,同质化、跟随式创新将走向亚非拉地区。创新药out-licensing合作在2022年重启,2023年上半年达成多项总包10亿美元以上的合作协议。

国内监管: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有望减少供给端“内卷”。CDE提高注册临床门槛、收紧跟随者时间窗,me-too类创新药上市难度加大,同靶点/赛道竞争格局将改善,利好研发进度在第一梯队的创新药产品。

正视海外临床/商业化能力短板,“借船出海”最大化产品价值。国内Biotech和Pharmaco多无法独立完成MRCT及海外商业化销售,out-licensing成为最优解,平衡企业收益与风险。Biotech公司越来越多地将早期管线对外授权,更有效地结合自身研发能力与合作伙伴海外临床能力,最大化产品价值。

医疗器械历史表现优于药品

观察美股过去几年医疗器械板块和医药板块走势,道琼斯医疗器械指数涨幅约251%,而道琼斯医药指数涨幅仅有94%。在A股中,医疗器械子板块表现优于SW医药生物,又优于化学制药子板块。相比药品,医疗器械产品迭代快,研发周期短,原创技术更迭慢,注重成熟技术的工程化、医学化应用,专利悬崖现象不突出,因此医疗器械行业投资风险远小于药品。

细分领域投资机会:IVD、心血管、骨科、眼科等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中国居民疾病谱演变路径清晰,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有望缓步下降,而肿瘤、糖尿病、自身免疫、慢性肾病、老年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等慢性疾病患病率将持续爆发。美国医疗器械技术领先10年左右,中国医疗器械细分领域IVD、心血管、骨科、眼科等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全球大型医械企业出现独立拆分上市浪潮

医械行业掀起分拆大幕,近一年宣布拆分独立医疗业务的医疗企业包括GE、强生、Zimmer Biomet、Becton Dickinson和3M;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微创医疗、威高集团、乐普医疗也将部分旗下细分领域子公司分拆上市。分拆后可获新融资,解决研发成本等问题,同时保障母公司和子公司协同发展。

骨科:集采风险大体出清,关注平台化龙头和关节业务成长性

骨科三大品类完成带量采购,年内或继续推进运动医学全国集采。脊柱集采落地执行,骨科板块政策风险逐步出清。2023年一季度,骨科手术快速恢复,各家骨科龙头积极推进业务调整:加大研发投入,丰富产品线;销售模式趋于精细化和数字化,提升终端服务能力;生产经营管理效率不断提升。

全球骨科市场规模超550亿美金,关节置换为最大细分领域,近年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集采趋势下,中长期看好平台化龙头公司、渗透率提升潜力大、进口替代空间广阔的关节赛道,以及脊柱领域具备差异化创新能力的企业。

需求端:政策持续鼓励中医药发展

从“中西结合”到“中西并重”,中医药产业重要地位持续提升。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尤其2021年以来,疫情下中医药的良好作用加速政策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医保局等部门发布多项政策鼓励中医药发展,明确中医药是我国传统特色,国家各部门鼓励支持中药发展,多项政策落地体现国家对中医药发展方向的传承与发扬,开启板块新一轮政策景气周期。

供给端:创新转型&高质发展是方向

我国医药工业正处在向创新驱动及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期。医药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出,经过“十三五”五年发展,医药工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动力更强劲。“十四五”期间,医药工业将进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更高水平融入全球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医药工业“十四五”要求:加快“质量+效率+动力”变革。“十三五”期间,国内医药产业取得长足进步,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5%,高出工业整体增速4.2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3.0%提高至3.9%。“十四五”时期,国内医药工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四五规划”中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年均增速目标为8%以上,将创新驱动摆在更重要的位置,明确各领域发展方向。

2023下半年医药行业策略:深挖‘业绩+估值’双低机遇,促成戴维斯双击效应

短期:新冠疫苗扰动出清,回归常规品种放量逻辑

随着基础免疫和首次加强免疫充分覆盖,2022Q2开始国内新冠疫苗需求量快速下降,布局新冠产品企业对相关资产计提减值,对Ph3临床研发支出进行费用化处理,对当期营收和净利润造成一定扰动。国内疫苗企业已重新聚焦常规疫苗主业,新冠疫苗相关资产减值和支出费用化接近尾声,影响逐步出清。

从收入结构看,新冠疫苗整体需求下降,常规品种维持快速增长。2022年疫情对常规疫苗产品准入、推广、销售等环节造成负面影响,在2022Q1新冠疫苗高基数及2022年底疫情影响延续的情况下,凭借常规疫苗的放量,2023Q1行业营收保持两位数增长,利润端下滑同比缩窄,预计疫苗行业全年经营情况将逐季改善。

生物医药研发加大投入,生命科学上游空间广阔

生命科学上游服务于生物医药产业、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检验检测行业,涉及领域可分为试剂、耗材、仪器装备和模式动物等四类。全球医药研发投入不断增长,伴随CGT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生命科学上游市场不断扩容。国内企业处于发展早期阶段,国内“自主可控+国产替代”、海外切入全球供应链体系,过去三年营收端快速增长。2022年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主营收入增速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