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机械姬》一幕呈现眼前。

探索人工智能之初的善良本性。

机器伦理早已成为热门议题。回顾往昔,一则幽默笑话流传已久:外星人观察地球,将地球主要生物称为汽车,而汽车内部居住着名为人类的寄生虫。

早在1942年,艾萨克·阿西莫夫在其科幻小说《环舞》中,便提出了机器人应当具备善良本性的三大法则:

探讨电车难题视角下:人工智能创业伦理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亦不得见死不救;

探讨电车难题视角下:人工智能创业伦理问题的解决之道

二、在不妨碍第一法则的前提下,机器人须服从人类命令;

三、在不违背第一、二法则的情况下,机器人有权自我保护。

这三大法则虽源于科幻,却如悬空利剑,时刻警示人们防范人工智能走向邪路。

如同众多技术一样,人工智能可用善也可用恶。人性善恶尚无定论,但人工智能应以善良为本,早已成为共识。尤其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如何确保其符合伦理道德,成为各国和企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与炸药等相比,人工智能具有更强社会互动性,自主学习能力使其更具主动性,甚至有人提议给予人工智能法律地位以规范之。总之,人工智能应承担责任。

人工智能伦理难题重重。哲学家罗素认为,善良本性最为稀缺。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保罗·布鲁姆发现,人人内心都有一个严苛的“道德家”,做好人不易。

人工智能伦理亦面临类似困境。如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YouTube为遏制虚假新闻传播,在新闻视频中添加指向维基百科的链接,这本是好事。但大火直播视频下却自动关联了9·11事件链接,引发网友不满。

“电车难题”亦成为人工智能伦理讨论焦点。无人驾驶汽车普及之际,如何确保安全性和伦理道德,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

人工智能算法、算力、算料背后的人员,均需承担伦理责任。算法出错,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算力越高,伦理问题越突出;算料即海量数据,用户提供的原始数据可能存在道德问题。

创业者在人工智能伦理方面亦在探索。创业过程中,资源稀缺、情境不确定、风险难以预测,创业者常在利益与伦理间陷入两难。

古今中外的智慧可提供解决思路。《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理念,以及欧盟发布的人工智能伦理准则,均可为创业者提供借鉴。

人工智能与创业伦理的交融非一日之功。如何在技术创新中保持善良本性,仍需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