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打造富裕、活力、美丽、幸福的新江汉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江汉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深入贯彻中央领导人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克难攻坚、拼搏赶超,致力于建设国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区,打造富裕、活力、美丽、幸福的新江汉。

坚持创新改革,勇当服务业发展排头兵

江汉区将全面深化改革贯彻发展始终,以改革提升产业层次,结合全区土地资源瓶颈,扬产业之长,走转型之路,坚持现代服务业的主攻方向,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2011年成为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2016年,被授予“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典型”,探索出符合江汉区情的特色发展之路。

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市中心城区率先突破千亿大关,形成以金融、商贸流通、通信信息为支柱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市综合考评立功单位。

坚持品质引领,展示国际都市风采

强化规划引领,主动探索人和城、城和业之间的关系,编制《江汉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发展规划》,荣获全国优秀规划设计奖。全区土地复合利用率不断提升,2016年荣获“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称号。打造亮点区块,融入长江主轴,完善“一核两纵三区四带”空间布局体系,拟定我区长江主轴五年规划范围,策划中山大道以南19片重点改造区域。

进一步做强CBD板块,华中第一条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铺设完成,招商银行、平安银行、邮储银行、武汉移动等企业总部相继定制业务大楼,商务区入驻企业突破1500家,成为江汉经济发展的黄金心脏。

江汉大地展新颜:复兴新征程篇章揭幕

提速“三旧”改造,把加快“三旧”改造作为城市建设的桩基工程、经济发展的后劲工程、改善民生的惠民工程,科学划分地块,拓宽融资渠道,积极筹措房源。推动城建跨越,完成市级重点城建工程征地征收和建设,全区规划路网实现率居城区首位。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大绿化景观建设,推进“四水共治”,落实河湖长制,制定“一河一湖一策”管理措施,整改中央环保督查问题35件。深化城管革命,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坚持发展共享,建设和谐幸福家园

全力兜底拓面保民生,2016年,江汉区财政对民生投入达到50.17亿元,是2011年的2.5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386元,是2011年的1.81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加大困难群众保障力度,开展全国“救急难”试点,推进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发展。提档升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决抓好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事故持续下降,食品药品安全公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强化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做强街道、做优社区、做实网格,围绕“万名警察进社区”,推动“千警进网格”,“一感两度两率”在全市排名前列,我区在全市深化平安武汉建设暨争创“长安杯”动员大会上作经验交流。

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力度,积极稳妥处置非法集资带来的不稳定事件,落实“网上群众工作部”,圆满完成全国“两会”、省市党代会等重要节点维稳任务。坚持依法治区,被评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区”,作为全市唯一代表,在全省第十三次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提升社会文明水平,连续保持省、市“文明城区称号”,为武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作出突出贡献。“犟妈”易勤、长江救援志愿队陈忠贵获得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坚持从严治党,凝聚干事创业强大气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第一责任和最大政绩,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基层延伸,全区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持续优化,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深入推进,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深刻的思想洗礼和党性锤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作为全省基层党建工作“整县(区)推进”计划三个试点之一,实施整区推进“红色引擎工程”,突出“八个红色”,主攻“红色物业”等重点工作,以党建引领,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在全省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率先在全市开展“联述联评联考”,获评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持续用力正风肃纪,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整治“新衙门作风”。以担当精神扛牢“两个责任”,深入开展廉政警示教育,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联系点”。旗帜鲜明惩治腐败,有效运用执纪监督“四种形态”,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建立健全容错免责机制,选拔运用好“狮子型”干部,合理使用“老黄牛型”干部,将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安排到重要部门、重要岗位,凝聚干事创业强大气场。区领导率先垂范,以上率下,组成专班带头推进招商引资、服务企业、拆迁、积案化解等全区重点工作。

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我们一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撸起袖子加油干,拼搏赶超促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转型升级打造“中部时尚之都”

——访江汉区区长李湛

问:过去五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江汉区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亮眼成绩?

李湛:过去五年,江汉区地区生产总值每年跨越一个百亿元台阶,2016年实现中心城区首破千亿大关,达到1034亿元。2016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95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92%,这个数字深圳罗湖是95.2%,上海黄浦区是97.2%,说明江汉在不断向发达城区看齐。我们打造了门类齐全的高端服务业产业结构,金融、商贸流通、通信信息等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科技服务、文化创意、人力资源服务、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去年底,我们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十个“国家服务综合改革示范典型”之一。我们着力优化配置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在服务业标准化、统计、监测、政务服务改革等方面先试先行,取得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示范经验。

问:江汉区是武汉市的经济强区,产业高速发展。区政府如何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李湛:为加速经济转型,江汉区适应新常态,运用新思维、培植新动能、创优新机制、培育新环境,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在空间承载方面,我们一方面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理顺产业关系,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一方面聚焦武汉中央商务区、“金十字”金融街、长江主轴江汉段等亮点区块建设,形成产业吸附效应,同时做好土地供应的计划统筹。

在平台建设方面,江汉区以武汉国际时装周为平台,加强城市营销,聚拢资源,聚集人气,带动时尚产业发展,打造中部时尚之都。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为平台,聚焦科技创新、高端健康医疗、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重点产业,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培育众创空间,引导校创合作,搭建政商交流平台,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在服务管理方面,江汉区完善楼宇信息平台,加强楼宇企业信息动态管理,全面提升楼宇品质,打造专业楼宇、特色楼宇。同时健全新兴服务业调查统计制度,完善服务业统计监测体系,打造更适合江汉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操作系统”。

问:招商引资被确定为武汉市推动赶超发展的“一号工程”。江汉区如何开创招商引资新局面?

李湛:江汉区在狠抓一号工程谋发展中,注重转变理念,将商引资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一项“人才工程”、一项“服务工程”,统筹做好四个一:夯实一个基础,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提升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产城融合;建立一套机制,搭建由区商务局牵头,区城改办、金融街、开发区、商务区为主要力量的“1+4+X”招商架构,形成支持总部经济、金融、科技创新等产业发展的“1+N”政策体系,健全重点招商项目的行政审批“全程代办”工作机制;用好一套办法,坚持大员招商、合力招商、活动招商;打造一套模式,开展产业链招商、企业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实现产业集群优势,吸引强强联合。

问:武汉正在打造新民营经济集聚地。江汉区一直是民营经济大区,区政府如何助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集聚发展?

李湛: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区”目标,创环境,引资金,上项目,育龙头,抓收入,求质量,全区民营经济规模效益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为努力将江汉打造成新民营经济集聚地,我们将始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富惠民为目的,以新“四军”为创新创业主体,以发展新经济为主攻方向,在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在突出产业特点、聚集“四新经济”上“下功夫”。重点发展金融、商贸流通、商务服务、人力资源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具有产业优势的新民营经济。二是在发挥引领、培育壮大新民营经济主体力量上“下功夫”。大力引进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等落户江汉。三是在完善政策举措、营造良好生态上“下功夫”。制定《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带动新民营经济主体实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问:武汉正在实施“一留一回、两个百万”计划。江汉区在招才引智方面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湛:国以才立,业以才兴。江汉区一直把培育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放在首要位置。早在2013年,我们就推出了人才工作“1+9”系列政策文件,并设立了1000万元人才工作专项资金。

今年以来,我们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招才引智的号召,狠抓三项工作。一是凝聚共识健机制。坚持把招才引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江汉区招才引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江汉区招才局,聘请18位招才顾问、招才大使。二是不拘一格揽人才。对大学生积极落实放宽落户条件,筹措1002套大学生人才公寓,设立大学生实习(训)见习基地16处,开展校园宣讲推介,举办“大学生江汉行”系列活动。积极参与对接“武汉高校校友资智回汉”活动,今年已引进法新传奇国际时尚设计中心、世纪龙腾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等武汉校友企业到江汉落户,签约项目资金达397.8亿元。三是产业聚才筑高地。在武汉中央商务区建成中国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进上海外服、北京外企、科锐国际等知名人力资源企业,打造功能齐全、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开发集中的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园区。

问:江汉区地域面积小,寸土寸金,区政府如何集约节约利用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

李湛:江汉区以占武汉市中心城区5.49%的用地,承载了中心城区11.28%的人口,贡献了18%的经济总量,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居武汉市第一,在中部名列前茅。去年,我区被授予“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荣誉称号。

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我们坚持产业为基,城为载体,以人为本,致力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品质发展:首先科学规划,向内涵挖潜要空间。全国率先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发展规划相结合,摸清全区2005宗土地权属、容积率、投入产出等状况,通过技术评价找出约1088公顷潜力空间,建成决策信息系统。其次我们合理安排,向低效用地要空间。我们以“三旧改造”为抓手,实施集中成片改造,调整用地结构,控制住宅用地比例,改造疏解核心区人口压力,置换城区功能。三是我们积极探索,向地上地下要空间。实现土地综合立体开发,武汉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建设262万方地下空间,建成华中地区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推动立体化交通、多功能混合的节地模式。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5月考察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发展地下管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问:群众利益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江汉区如何统筹推进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李湛: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一直以来,我们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坚持把财政支出的74%用于民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去年人均收入达到44386元。

江汉大地展新颜:复兴新征程篇章揭幕

我们始终将民生工作放在最高处,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突出重点,建设好“四大民生工程”:实施社会治理“安心工程”,完善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提高“一感两度两率”。实施公共服务“贴心工程”,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建成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实施社会保障“暖心工程”,健全覆盖区、街、社区三级就业服务平台,全市率先开展居家养老配送餐、“医养融合”康复养老服务,率先实现助残服务“四个全覆盖”。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五年共安排廉租房、公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