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战,作为人类竞争的最高形式,其无声无息却又极具破坏力。本文将从新的视角探讨金融战的本质,并分析进攻方与防守方的策略。

一、进攻方:炒家、国际炒家、资本主义国家

二、防守方:新兴国家、保守型国家、力量弱小的国家

三、弹药:进攻方的弹药主要是各种基金组织;防守方的弹药是该国的外汇储备。外汇,是指货币行政当局(比如中央银行、货币管理机构、财政部)以存款、库券、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债权。包括外国货币、外币存款、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等。说白了就是一个国家有多少钱可以拿过来用。截至2015年,中国位居世界各国政府外汇储备排名第一。

四、技术原理

最早的货币攻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的金本位时期。当时全球资本高度流动,如果某国传出政治经济的负面消息,很容易引发投资者对其黄金储备进行攻击。只是由于金本位制度相对稳定,调节机制也较为完善,加之各国全力干预,才压制了投机者的攻击。

而1980 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快发展、交易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衍生品市场的日益繁荣,资金流动加速,货币攻击呈现出新的特征。

当代货币攻击是立体攻击。国际炒家在货币、 外汇、股票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同时对一种货币发动进攻,使固定汇率制度崩溃,而炒家则从金融动荡中牟取暴利。当代货币攻击主要沿以下路线展开:

1、直面战

如图 1 所示,国际炒家先借入目标国的本币。 本币来源主要包括目标国的货币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离岸市场)及抛售的该国股票或者债券。国际炒家会采取渐近的方式逐步吸入,以防止短期借入大量目标国本币导致其持有本币的成本上升。直到其手中握有足够多的本币,再对本币进行集中抛售,打压本币汇率。炒家还会注意抛售时机的选择,一般会在目标国经济金融的负面消息传出之时对其本币进行抛售;或者散布负面消息的谣言,带动其他投资者进行效仿。

水木然点评:当然如果“炒家”是一个国家,还可以发动战争威胁、制造动乱,这种效果见效更快!

而一旦目标国本币贬值,炒家就以低价购回本币进行偿还,本币汇率价差扣除借款所需利息就是炒家的利润。

水木然点评:吸的时候要慢,抛的时候要快!这叫“慢吸快抛”!就好比我们开手动档的汽车时,抬离合的时候要慢,踩离合的时候却要快,一定要把握好节奏,否则可能熄火!

上述过程中,炒家能否获取目标国本币是攻击的关键。如果非居民能够更容易地在目标国货币市场上获得本币;或者目标国本币国际化的程度较高,非居民更容易从离岸金融市场上获取本币;抑或非居民能够更方便地持有及出售目标国的股票、债券,实施该种攻击就会更容易。

2、攻心战

如图 2 所示,国际炒家在远期外汇市场上出售所攻击货币的远期合约,如果远期合约到期之日所攻击的货币贬值,通过交割合约国际炒家就可获利。

远期抛售攻击目标国的本币,将使其本币远期汇率下跌,同时,也会对其即期汇率形成打压:一方面,银行预计到未来要大量买入本币,就会在即期外汇市场上出售本币换取美元来轧平头寸,以便届时履约;另一方面,投资者观察到远期本币贬值,也会在即期外汇市场上借入本币,再通过抛售本币兑换成美元,实现其在远期合约到期之日用较少的美元换回履约所需本币的套利目标。

揭开货币攻击真相:原理揭秘与实战内幕首次公开

银行和投资者抛售本币的行为都会导致本币即期汇率贬值。这种进攻方式对国际炒家而言可谓高风险、高收益。从远期合约签订日到履约日之间,炒家无需真正交易就能形成对本币的攻击,成本极低;

水木然点评:高手对决,通常是不需要大打出手的。但较量早已在两个人的意念之间展开!这也叫攻心战!真正的高手,一个眼神就够了。

但如果到期日本币没有贬值反而升值,炒家则会面临损失的风险。因此,在操作手法上,炒家会逐步订立大量履约期不同的远期合约。这样做尽管不能确保每笔合约都获利,但只要本币汇率大方向是朝贬值的方向变动,炒家就可以在总体上获利。

所以这也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此外,在签订远期外汇合约的同时,国际炒家还可以利用目标国本币外汇期货合约的空头,买入本币看跌期权等,待本币贬值之时交割合约获利。

3、立体战

如图 3 所示,国际炒家在目标国即期外汇市场上卖空目标国本币的同时,还可卖空股票,积累股指期货的空头头寸。目标国央行为了限制炒家获取本币,一般会采取提高短期利率的方式来抬升炒家的资金成本。利率上升会对股市形成打压。一旦股市下跌,炒家就可以通过低价购回股票和交割股指期货来获利。

在实际操作中,国际炒家往往是以上两种或者三种方法一起使用。这样的立体攻击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利率、汇率、股票、股指期货之间的联动关系,来保证赚取高收益。

如果被攻击的货币贬值,炒家可以在外汇市场获利;如果被攻击的货币没有贬值,由于在这一过程中目标国央行为保卫汇率,会推高短期利率而对股市形成打压,炒家则可以从股市上获利。

当然,现实中炒家的操作手法可能更加复杂。 但有证据表明,国际炒家在发动攻击时确曾使用基于上述三种路线的攻击方式。

索罗斯在其著作中曾谈到:“如果你把一般的投资组合看成是扁平或者二维的,我们的投资组合则更像建筑物。我们建立一个三维的空间,用基本股票作为抵押来扩大杠杆。我们用 1000 美元至少可以买进 5 万美元的长期债券。我们卖空股票或者债券,即借入股票或者债券待其价格下跌时再买入。我们也操作外汇或者股指的头寸,多空都有。这样创造出一个由风险和获利机会组成的立体结构”。

一般认为,应对炒家的货币攻击有三道防卫措施,即外汇干预、提高利率以及交易管制:货币当局在即期和远期外汇市场购进本币,可以稳定汇率;提高利率可以抬升炒家借入本币的成本;交易管制可以直接限制炒家的攻击手段。

但是,每种措施又有各自的局限性:外汇干预,受限于外汇储备的数量:提高利率,除可能会给炒家提供进行攻击的机会外,还会对经济体内部产生负面影响,如果财政和金融系统本身脆弱,则可能引发国内金融危机;管制措施,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具有不确定性,有可能加剧市场恐慌。面对上述种种挑战,如果被攻击的经济体又缺乏应对经验,一旦应对不当,即使基本面较为健康也会陷入货币危机。

水木然点评:对于金融市场来说,这种对抗永远都是不可避免的。金融市场的价值就是通过流动来实现增值,那就必然会有人利用这种流动性进行作乱,以赚取收益。

五、泰铢狙击战

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之所以成为国际投机资本率先攻击的对象,主要根源在于其自身。在 1997 年泰国货币危机爆发的前 10 年里,泰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潜藏着过度依赖外贸、贸易逆差过大等结构性问题。

开放资本账户后,资本大量流入催生了股市和楼市泡沫,并加剧了信贷扩张。跨境借款几乎不受限,造成短期外债过高。由于泰铢对美元汇率保持稳定,1996 年美元升值带动泰铢升值,同时日元发生了贬值,都重创泰国出口,造成该国经济下滑。经济外部失衡、资产价格泡沫、金融部门脆弱、基本面负面冲击,给国际炒家以可乘之机。政局动荡、政府频繁更替也削弱了泰国应对危机的能力。

国际炒家早就嗅到攻击的机会。他们的惯用手法是,一旦发现不可持续的资产价格泡沫,就卖空估值过高的有关资产或者货币,以使其贬值,进而牟取暴利。如果市场恐慌情绪和投资者的悲观心理 形成后引发“羊群效应”,他们的火力就足以对被攻击对象形成猛烈冲击。索罗斯和他旗下的“量子基金”是对冲基金的重要代表,1992 年 9 月做空英镑令其一战成名。此后,固定汇率也成为倍受对冲基金“青睐”的攻击目标。

1、火力侦查

狙击泰铢是预谋已久的。索罗斯在其著作中承认,他的基金公司至少提前 6 个月就已预见到亚洲金融危机。在 1995 年 1 月中旬泰国的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跌时,对冲基金就对泰铢进行了试探性进攻——在即期外汇市场大量抛售泰铢。由于泰国央行入市干预下,此次进攻并未酿成危机。当时墨西哥危机刚刚发生,包括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内的各方面,都对泰国具有信心,认为除了贸易逆差偏大以外,泰国经济比墨西哥要健康得多,并不具备发生货币危机的条件。

虽然首战遇挫,但投机资本没有放弃,“量子 基金”的情报部门通过各种渠道一直在搜集情报,对泰国经济金融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索罗斯本人则坐镇后方,一边积极存入保证金、囤积货币,一边在市场上散布泰铢即将贬值的消息,吸引了大量投机资本蠢蠢欲动。随着泰国经济下行,资产价格泡沫破裂,金融部门问题显现,国际投机资本开始展开大规模进攻。

2、短兵相接

1997 年 2 月,以“量子基金”为代表的国际投机资本大量做空泰铢,借入泰铢(包括通过曼谷国际银行便利〔BIBF〕借入泰铢)并抛售。

2 月 14 日,泰铢汇率跌至 10 年来最低点的 1 美元兑 26.18 泰铢。

泰国央行进行了坚决反击,在外汇市场上大量购入泰铢,同时提高短期利率,使投机资本的资金成本大幅提高。在这两项措施的作用下,泰铢即期汇率很快得到稳定,泰国央行暂时打退了国际投机资本的攻击。

但泰国方面也付出了代价:一方面,外汇储备被大量消耗;另一方面,高利率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银行和企业的坏账问题开始暴露。国际炒家此役虽然遇挫,但他们由此断定,泰国政府会死守固定汇率却实力不足,从而坚定了攻击的决心。

关于事后广为诟病的死守固定汇率的问题,事实上早在 1996 年 4 月泰国央行就开始考虑放弃固定汇率,只是未付诸实施。

而此时,再放弃固定汇率似乎为时已晚:由于外债过高,如果泰铢贬值,必然使企业的负债升值而资产贬值,许多企业马上会变得资不抵债,进而导致银行坏账攀升甚至引发银行危机,泰铢贬值的宏观经济后果难以预计。

基于上述因素,再加上政局动荡,央行和财政部的负责人怕担责任,导致泰国在放弃固定汇率的问题上一直举棋不定。

3、胶着阶段

国际炒家进一步逼近,把战场延伸到远期市场。早在 1997 年初,国际炒家就开始了大规模的买美元卖泰铢的远期外汇交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分阶段抛空远期泰铢。而泰国对此还全然不知,仍在大量提供远期合约。

同年 2、3 月份,银行间市场上类似的远期外汇合约需求量激增,高达 150 亿 美元。此举引发投资者纷纷效仿。到了 5 月中,国际炒家又开始在即期市场上大量抛售泰铢,至5月 底,泰铢已下跌至1美元兑 26.6 泰铢的低点。

此时,泰国央行才开始反击:一是干预远期市场,大量卖出远期美元、买入泰铢;二是联合新加坡、香港和马来西亚货币当局干预即期市场,耗资100亿美元购入泰铢;三是严禁国内银行拆借泰铢给国际炒家;四是大幅提高隔夜拆借利率。此外,泰国政府还采取许多非常手段,包括威逼、利诱泰国的银行提供远期外汇合约的客户资料;扬言要打击刊登不利消息的媒体,并出动警察追踪发布负面新闻的人。但这一切为时已晚,泰铢已经落入炒家布好的圈套。

国际炒家针锋相对,在 6 月份继续出售美国国债筹集资金对泰铢进行最后的扑杀,同时散布泰国已经黔驴技穷的消息。一些外资银行开始在报纸上刊登广告,表示可以帮助投资者将外汇汇出泰国;泰国国内的贸易商也开始做出安排,加快将泰铢兑换成美元,加速了泰国外汇储备的消耗。

4、失去抵抗

泰国政府一直坚守固定汇率,却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反击国际炒家。经过几轮交锋,泰国的外汇储备消耗殆尽:至1997年6月,泰国央行的外汇储备仅剩下60亿—70亿美元。

虽然在6月19日泰国总理仍坚称泰铢绝不贬值,但随后泰国财政部长的辞职,则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6 月 28 日,泰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减少到 28 亿美元,干预能力几近枯竭,完全失去了抵抗。

当局被迫于 7 月 2 日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导致泰铢暴跌。7 月 28 日,泰国向IMF发出救援请求。泰铢贬值标志着东南亚货币危机全面爆发。

此役,国际炒家大获全胜,并携得胜之威横扫东南亚:菲律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