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这个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国债期货市场迎来了上市十周年。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功推出30年期国债期货,第二批银行和保险机构全部入市,交易规则优化调整,市场运行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面对新发展阶段,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推动国债期货产品创新、对外开放和投资者结构优化,助力国债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债券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关键词:产品体系、投资者结构、最小变动价位

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通胀水平居高不下,金融稳定性风险上升。我国经济在疫情政策优化调整后恢复正常运行,宏观政策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积极因素持续累积。在经济修复进程和政策预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债券收益率震荡下行,国债期货市场紧跟现货市场走势,整体呈现走强态势,全年运行平稳。国债期货上市十周年之际,市场见证了30年期国债期货的推出,第二批银行和保险机构的入市,以及2年期国债期货最小变动价位的调整。在新发展阶段,国债期货的发展之路仍然任重道远,我们将稳步推进产品创新、对外开放和投资者结构优化,更好地助力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

2023年国债期货市场运行情况如下:

本年度,债券市场震荡走强,国债期货与现货市场价格联动紧密,基差明显收敛。国债期货成交和持仓稳步增长,交割理性顺畅,市场保持平稳运行。

2023年国债期货市场运行报告:重磅数据深度解析

(一)国债收益率震荡下行,收益率曲线平坦化特征明显

2023年,国民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但复苏动能尚不稳固。受经济基本面和稳增长政策预期等因素影响,国债收益率呈现M型震荡走势,整体下行。

1至2月,债券市场小幅调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多地度过感染高峰,以及房地产行业支持政策等稳经济政策的效应显现,经济活动有所回暖。市场对经济复苏持有积极预期,加上信贷对资金面的压力,利率小幅上行并高位震荡,10年期国债利率较年初上行近10BP至2.90%以上。

3月至8月下旬,债券市场持续上涨。经济逐步修复,内生需求不足的压力开始显现,叠加海外银行业危机等风险因素的扰动,国债利率逆转前期上行态势,转为震荡下行。货币政策呵护经济稳增长,央行多次降息、降准,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最低触及8月21日的2.54%。

8月下旬至10月末,债券市场整体调整。7月末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强逆周期调节,随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房地产政策和资本市场政策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宏观政策“组合拳”,经济复苏预期增强。在地方债供给大幅增加导致的资金面偏紧的影响下,债券市场承受压力,10年期国债利率最高上行至10月末的2.72%。

11月初至年末,债券市场回暖。特别国债增发政策落地,市场对政府债供给冲击的预期逐步消化,资金面边际转松,债券市场于11月初止跌企稳。同时,经济修复内生动能依然较弱,直至年末国债收益率震荡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年末下行至2.56%。

2023年,国债收益率中枢有所下行,长端利率降幅更大,收益率曲线呈现平坦化趋势。年末,2、5、10、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为2.21%、2.40%、2.56%、2.83%,较上年末分别下行14BP、24BP、28BP、37BP。

(二)国债期货价格跟随现券上涨,四季度呈现升水走势

国债期货价格跟随现券价格呈震荡上涨趋势,期现联动紧密。年末,2、5、10、3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结算价分别为101.322元、102.545元、102.850元、101.700元,其中,2、5、10年期较上年末分别上升0.437元、1.575元、2.610元,涨幅分别为0.43%、1.56%、2.60%。

自四季度以来,资金利率持续走高,现券持有成本增加,推动国债期货基差和跨期合约价差明显收敛,中短期品种从长期贴水转为升水。2、5、10、30年期主力合约第四季度平均基差分别为-0.114元、-0.035元、0.033元、0.146元。当季合约2312和下季合约2403的跨期价差呈明显下降趋势,截至11月末,2年期至30年期品种跨期价差分别收敛至-0.148元、-0.085元、0.095元、-0.090元。总体来看,期限品种期限越短,期货相对现货、远季合约相对近季合约价格强势的特征越明显,反映出市场对未来资金面由紧转松的预期。

(三)国债期货成交、持仓规模稳步增加,成交持仓比维持合理水平

国债期货市场规模稳步增加,2023年日均成交18.87万手,日均持仓39.91万手,较2022年分别增加2.83万手、4.39万手,增幅分别为17.67%、12.36%。2023年日均成交持仓比为0.47,较2022年上升0.02,与往年水平相当。8月,央行进行年内第二次降息,同时伴随7月末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后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出台,后续债市走势存在不一致预期,加上临近交割移仓换月的影响,国债期货持仓量出现阶段性增加。截至年末,日终持仓量峰值为8月21日的48.09万手。

分品种来看,2年期国债期货日均成交3.90万手、日均持仓6.28万手,同比分别增加0.94万手、0.92万手,增幅分别为31.64%、17.15%;5年期国债期货日均成交5.78万手、日均持仓11.50万手,同比分别增加0.96万手、0.13万手,增幅分别为19.95%、1.10%;10年期国债期货日均成交7.86万手、日均持仓20.08万手,同比分别减少0.40万手、增加1.29万手,降幅4.80%、增幅6.86%;30年期国债期货日均成交1.90万手、日均持仓2.93万手。

(四)国债期货交割平稳顺畅,2312合约交割规模有所上升

2023年,国债期货顺利完成4次交割,共计15个合约,交割情况整体平稳顺畅,表现出交割率偏低、参与交割主体丰富等特点。全年交割量为40367手,较上年增加86%;交割金额为555.03亿元,较上年增加96%。2、5、10、30年期国债期货平均交割率分别为4.65%、1.65%、2.11%、4.33%。

其中,各品种国债期货在2312合约上的交割规模均有所提升。2312合约总交割量达18135手,总交割金额达259.28亿元,占全年总交割量和交割金额的45%和47%。TS2312合约交割规模上升尤为明显。受2年期国债期货IRR偏高及远季合约升水的影响,多空双方进入交割的意愿增强,TS2312合约交割量、交割金额分别高达7530手、151.03亿元。

2023年国债期货市场主要运行特点如下:

本年度,国债期货上市十周年之际,国债期货市场产品体系进一步完善,投资者结构更加多元,市场微观结构明显改善。

(一)30年期国债期货上市,产品体系进一步丰富

2023年4月21日,30年期国债期货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挂牌上市,填补了超长期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空白,标志着覆盖基准收益率曲线“短、中、长、超长”端的国债期货产品体系基本构建完成,是建设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最新成果。自上市以来,30年期国债期货运行平稳、交易理性,实现了平稳开局的预期目标,服务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功能发挥良好。

一是促进超长期债券一级市场发行。30年期、50年期等长久期国债在发行期间存在较高的利率风险,使用30年期国债期货进行对冲,能够提高承销商的投标积极性,促进超长期国债顺利发行,从而支持财政政策发力。

二是提升超长期国债二级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有效性。30年期国债期货上市后的一个半月内,其可交割券日均成交金额较上市前一个半月内增长48%,交易活跃度大幅提高。同时,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运用30年期国债期货管理存货风险,提升了报价质量,30年期国债买卖利差得以进一步收窄。

三是加强以超长期债券为标的的金融产品创新。30年期国债期货上市后,基金公司瞄准期现联动优势,积极布局超长期债券ETF。2023年6月13日市场诞生了首只超长期债券ETF——鹏扬30年期国债ETF,推动了资管行业的业务创新与发展,对提升行业财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银行、保险持续加入国债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更加多元

2023年,第二批银行、保险参与国债期货全面落地,投资者结构持续丰富。国债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成交占比为81.30%,持仓占比为92.79%,较2022年分别上升5.83、1.40个百分点,投资者机构化、专业化的特征进一步凸显。

第二批试点银行范围扩大至在华外资银行。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获准参与国债期货交易的在华外资银行,也是第一家以客户身份参与的商业银行。其于2023年1月正式开展国债期货交易,入市后参与策略多元,交易审慎稳健。

第二批3家保险机构参与国债期货业务于2023年3月全部成功落地。继2021年首批7家保险机构参与落地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深入总结首批参与经验,积极稳妥推进扩大保险参与范围。第二批保险机构入市对丰富保险机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服务中长期资金入市具有重要意义。整体来看,保险机构参与平稳有序、交易理性,积极运用国债期货管理利率风险、提升资产配置效率、对冲资产负债久期缺口,为行业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

(三)2年期国债期货最小变动价位缩窄,市场微观结构进一步改善

2023年10月20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发布通知,将2年期国债期货合约最小变动价位由0.005元降低至0.002元,自11月6日结算时起正式实施。此次调整有助于推动2年期国债期货的单位价格变动水平与对应期限国债的报价精确度匹配,提升期现货套期保值、套利等策略执行的准确性,助力投资者实现精细化风险管理目标,促进债券期现货市场更好联动和协同发展。

该项调整落地后,2年期国债期货合约成交量有所放大,市场交易理性,运行平稳。经测算,调整后,2年期国债期货市场流动性提升,摩擦成本降低,报价精确度提高。

市场发展展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国债期货市场建设,进一步深化更多中长期资金参与、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丰富利率类衍生产品的供给储备,促进市场功能更好发挥,为建设好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贡献更多金融期货力量。

一是进一步优化投资者结构,提升商业银行、保险机构等中长期资金参与国债期货市场水平。商业银行、保险机构是债券现货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有切实的利率风险管理需求。需持续推进更多银保机构入市,进一步提升公募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参与深度。

二是推动国债期货对外开放,满足境外机构多元化的利率风险管理需求。近年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已通过全球通(CIBM Direct)、债券通“北向通”等渠道,对境外机构投资者实现全方位开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国债期货对外开放意义重大。

三是完善场内利率衍生品产品线,研究国债期权等产品。从国际经验看,国债期货和国债期权是场内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双支柱。30年期国债期货上市后,国债期货产品体系期限完备,而国债期权产品领域尚未上市相关产品。有必要加快构建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