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杨。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从2024年7月从诺基亚辞职以来的一些心路历程。当时我在办理离职手续期间写了一篇日记,记录了从辞职到创业的心路。在文章的最后,我曾说过,如果点赞量过百,我会准备下一篇《折腾的职业生涯》。没想到这篇文章的阅读量达到了1.7万,留言回复也有300多条,热度超出了我的想象。本以为辞职后时间会很多,可以很快分享出来,结果发现辞职后反而更忙。从2024年7月31日离职算起,到今天创业已经2年多了,今天才有时间趁着考试间隙来兑现我的诺言。

我一直从事通信行业,从本硕学习的通信专业,到毕业后先后供职于三家通信公司,再到后来从通信厂家辞职后创业,从事的也是通信行业的考试考证辅导。我的20多年的求学和通信行业从业经历可以用下图的时间轴来概括。

通信圈很小,但通信行业想转型的人却很多,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考生让我写写自己这些年的职业转型经验的原因,毕竟我们有类似的通信背景和从业经验,ICT行业人员看这种职业转型类的文章应该会倍感亲切。

作为通信行业的从业者,我并不太习惯写这种非技术的文章,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就按照一个理工科男的思维,想到哪写到哪。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身体和脑子总有一个在折腾,不是在折腾就是在去折腾的路上。所以老婆都经常抱怨“你就是个干活的命,有空就不会去公园喝个茶,不折腾就浑身不自在”,很多前同事对我的评价也是喜欢琢磨事、瞎折腾。我估计现在自己的合作小伙伴和学员也会有类似感觉。

这种折腾的性格有两面性,一方面折磨自己的大脑,忽略了生活中的其他快乐,甚至有时候都能把自己折腾得偏头痛还忘乎所以兴奋不已;另一方面,自己有了很多尝试的机会,折腾出点想法,就去尝试,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思路都在迭代。下图很能体现自己每天折腾的亢奋状态:

折腾的过程,有成功,也有失败,但现在回头看,坚定了自己的一个结论:机会都是折腾出来的。下面按不同阶段分享自己的一些折腾经历。

一、学校里的折腾

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大学校园里是比较奇怪的存在。大学校园一般有两类比较典型的人:一种是沉迷游戏包夜打CS和传奇的人;另外一种是一心只读书很在乎成绩的人。一般第二种人对第一种人敬而远之。我属于介于二者之间的人,和谁都能聊得来并相处的人。所以每学期期末考试的时候,考场就会有非常奇葩的一幕:我座位周围坐满了从网吧包夜回来的人,只要条件允许,我并不排斥帮他们凑够60分。所以时至今日,几位大学同学来成都相聚,吃饭第一句话都是“多谢老杨,不然当年我肯定挂科过多留级一年”。这是序言,下面聊聊几个还有印象的学校里的折腾经历:

经历一:折腾奖学金

我并非出身富裕家庭,所以大学期间如果想改善下生活或增添些运动装备,都要自己去想办法折腾点money。

一方面,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勤工助学项目,或者一些营销公司在校园里组织的一些推销活动,但都收获寥寥。自己并不擅长劝说别人买东西。

另一方面,每年暑假回农村老家与父亲一起做木板加工生意。记得每次学校通知放暑假,第二天我就会买回家车票赶回家。回到家像换个人,开着农用三轮车去附近村庄收木板;穿起一件破旧的工服,戴上手套和帽子,在电锯上切割木板。这是一种纯家庭作坊式的生意门路,虽有一定风险(村里有人曾把手指头锯掉过),但自己动作快,每个暑假可以和父亲一起挣几千元,也算体验生活的同时收获满满。

但是,性价比最高的还是去挣大学奖学金,光鲜的同时还能收获金钱。

为了拿奖学金,大学养成了晚上去图书馆学习的习惯。策略很简单:重点折腾学分权重高的《高等数学》和《基础英语》,成绩均保持在90+,其他科目只要分数不太低(80+),就很容易拿到一二等奖学金。

也就是从那时起,自己每天坚持学习英语:早上大声晨读,上课路上听mp3,去英语角找外语系妹子练习口语对话,看英文原声磁带盘电影,词汇搞完了《刘毅突破英文词汇5000》,接着搞《刘毅突破英文词汇10000》,后来又买了一本很厚的《英文词根词缀记忆大全》。当专注做一件事情达到疯狂地步的时候,有时候局面也会失控,至今仍有两个印象比较深的片段:

(1)英语角问哭过一个美国女外教,不是自己英语多牛逼,是因为自己当初太傻逼。竟然拿“美国轰炸南联盟大使馆”,一直追问这位外教对此事的看法。现在回头来看,与一个外国普通民众公开场合去讨论政治,是一件非常粗鲁不礼貌的做法!

(2)学校组织“校园英语演讲大赛”,自己踊跃报名,初赛筛选进入决赛。正好组织这次比赛的英语协会里有我一位师妹老乡。老杨作为老乡会会长,内心开始膨胀,虚荣心显露无疑,竟开始幻想自己决赛要一鸣惊人拿下一等奖的场景。关键我还拉了隔壁宿舍几个正在打扑克的同学去报告厅捧场。想象多美好,现实就会多打脸:演讲中间忘词了,停顿了足足10几秒,嗯嗯跳过了一段才继续完成,当时真想在演讲台找个地缝钻进去。

英语学习就是这样,不管过程多么狗血,当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输入,输出便是水到渠成。大一下过英语四级,成绩优秀;大二上过英语六级,成绩优秀;大二全年两次《基础英语》成绩99分(满分100分);加上大二数学类课程《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和《概率论和梳理统计》成绩都是90+,那年也如愿拿到一等奖学金。作为犒劳,给自己买了一双不错的篮球鞋。

【职业转型分享】老杨:这些年跨界折腾的精彩历程

感悟:校园生活是安逸的,安逸的生活容易让人失去斗志和方向。但作为过来人,我想给在校生或打算读在职研究生的同行们分享自己的一些感想:(1)恰恰最不该浪费的就是校园生活,大学校园是人生难得的一个提供了容错机会而不用考虑承担严重后果的平台,有机会就多去体验生活。这些体验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发挥作用,锻炼自己做事胆大心细的状态,这种状态只有在实战体验中才能获得。

(2)当你没方向不知道如何做的时候,那就把当下的事情做到前20%,当你做到的时候,自然就看到了自己的机会,走进社会后,“二八定律”更是如此。大学期间,有两个事情让我庆幸一直在坚持:一是英语,二是篮球。虽不清楚英语在将来到底有何用,但就一个劲坚持去学。后来证明英语不但帮自己拿了奖学金,而且成为自己走上社会后进入外企,转岗国际部门的敲门砖。篮球,也一样,作为兴趣,看似校园里很单纯的一次次抢篮板和跳投,却可以成为将来硕士阶段认识新朋友的桥梁,走进社会与同事协作打成一片快速融入团队的粘合剂。

经历二:放弃保研,选择考研

本科大四上学期,自己成绩在学院前10%,具有保送本校硕士研究生资格,加上本科的毕业设计正好跟着院长研究“神经网络算法”,与院长带的一个硕士生一起用Matlab仿真的结果很不错,深受院长青睐,但自己选择折腾,主动放弃了保研机会。

当时院长和同班同学都觉得不解。同学不解是觉得保研多滋润,下半年不用考研复习,也不用去准备简历去双选会,每天可以待着宿舍看电影打游戏,完全放飞自我啊。至今我仍然记忆犹新:那天上午院长和学院几个教授坐在会议室,一个个询问我们这批具有保研资格的学生。轮到我时,院长拿着一个印章朝着我问了三遍“同意还是放弃?”,“同意还是放弃?”,“同意还是放弃?”,我说“放弃”,然后院长啪的一声盖章并大吼一声“下一个”。我看了一眼院长便走出会议室。就这样结束保研资格,开始自己的折腾之旅——枯燥的考研复习。

当时选择主动放弃本校保研资格的想法有两个:一是自己清高,认为我们学校是211,并非985,自己要选择一个更好的院校读研;二是觉得自己英语和数学科目是强项,考研有优势。所以后来我选择报考了国内最好的研究生院:中科院研究生院。接着便开始了近半年的考研复习。北方大冬天,当舍友早晨躲在被窝里或晚上坐在暖气片边上追电视剧时,自己每天早出晚归,迎着寒风,背着书包,去图书馆抢座位,去教室上自习;4月份一个人坐火车跑到成都去面试。还好最后实现了目标:考研成绩399分,当年笔试成绩第3,高于复试线40多分;最终以笔试+面试综合成绩第2的成绩,被中科院成功录取。

这份硕士录取通知书,我至今保存,因为这次的折腾和坚持让自己未来受益良多!我们这届硕士一共录取55人,除了清华、浙大、中科大和华中科大等保送的10几人之外,真正通过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进来的,是从几百人当中突围出来的不到40人,而与自己竞争的基本也是来自浙大、中科大、华中科大、电子科大和川大的学霸。所以很庆幸自己能够成为笑到最后的人员之一。

感悟:这次折腾是成功的,至少两方面让我受益终身。第一,中科院研究生相对普通院校是不愁科研项目的,读研期间可以尽早进入项目组参与团队开发,积累科研经验;第二,与优秀的人同行,自己成长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成绩和技能,更多的是从这些优秀同窗身上学到很多高效做事和为人处世方式,硕士三年学习生活改变了自己很多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二、职场里的折腾

自从辞职开始讲课后,越来越多的前同事朋友知道了我辞职做辅导这个事,时不时地电话过来寒暄几句“老杨,可以啊,通信辅导做得风生水起”,“杨总,运气不错啊,赶上疫情期间在线教育这么火”。我一般开玩笑回应“谁让咱这头猪不小心站在风口了呢”。

别人看到的是光鲜,只有自己清楚背后的心酸。在做通信辅导之前,我是先在职场里一顿操作,差点把自己折腾到养猪去。这句话不是危言耸听,有一段时间,自己距离从通信业跨行进入畜牧业真是一步之遥,对于爱折腾的人来说,折腾是不局限行业的,后面我会描述这段戏剧性的折腾过程。职业瓶颈期和迷茫期,新的想法和尝试的东西很多,有成功,也有失败,在这里一起分享给大家,对于同在通信行业也处在迷茫期的人有一定参考价值。

2012年之后,通信行业辉煌已不再,下坡路趋势尤其明显。大批通信外企的倒闭合并潮,加上国内行业低折扣的恶性竞争,最终受累的是通信底层从业人员。通信大环境如此,越来越少的跳槽选项,长期稳如狗的薪水和多如牛毛的出差加班,让通信从业人员抱怨越来越多,坚持的人越来越少,求转型也就是很多通信从业人员的现实考虑。

老杨此时已经把自己折腾到“1949年加入国民党”的窘境——离开高速发展的华为,跳槽加入日薄西山的通信外企。阿尔卡特合并朗讯后基本每年都在整顿,研发部门人员臃肿,工作效率低下,加上上海贝尔的国企背景,薪水基本稳定在从华为刚进来时谈的工资水平,每年涨幅实在“感人”。此时,想跳回华为成研所,华为已经不招“二进宫”人员;想看看成都其他通信企业机会,爱立信和诺西又觉得自己跳槽太频繁,问跳槽原因如果如实回答,双方的脸都打得啪啪响!于是,就这样进入了迷茫期,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折腾。当时是从转岗、跳槽和副业三方面齐头并进考虑的,虽然时间先后上有间隔,但大部分时间都会有2个方面同时在折腾。

下面,就从3个阶段分别描述这段迷茫期的折腾过程。

转岗

从华为跳槽进阿朗,最先的工作岗位是Hardware & FPGA Engineer,主要做PCB硬件开发调试和FPGA编程,每天要么坐在电脑前绘制电路图或Verilog编程,要么就是待在实验室焊接电路板或用仪表测试指标,基本是纯技术类的岗位。下图是老杨在R&D实验室的一张照片,哈哈,多么单纯的研发人员格子衫~

确定公司内部转岗后,我是计划从技术向市场靠近,当时想法很简单:不想天天与机器仪表打交道,想与人多打交道。外企转岗是比较方便的,只要你觉得合适,公司全世界各地的空缺岗位你都可以去应聘。策略确定后行动很快就开始,于是关注公司内网岗位空缺信息——投递简历——电话面试。记得当时身边有不少转岗案例,基本是从国内研发转国内售前,比如转到新疆/西藏/青海分公司,可以挣每个月税后6000-10000不等的地差补贴。我玩得比较大,直接从国内转国际,投递了国际海外部门的售前,记得当初面试还特意由上海的领导安排了一次全英文面试,正好是我下班乘坐102公交车的路上。可能海外部门比较着急招人,很快就收到上海HR邮件通知我在HR Portal上执行转岗流程。

第一次转岗有个比较长的适应期,从技术到市场的思维转变,从国内到海外的语言环境切换,都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凡事一旦有了第一次,熟悉适应后就欲罢不能,后续职场岗位便开始从技术到商务,再到方案,直至从诺基亚辞职前负责海外市场的业务拓展,一直在变化中,仿佛打开一个个盲盒一般,不再担心能不能适应,而是对将来未知的莫名期待。

感悟:(1)转岗都有适应期,尤其从技术转市场岗位,产品知识可以通过学习弥补,关键是思维的转变。从关注技术细节,到端到端方案;从只关注技术,到多方面沟通协调,都有阵痛期。最开始的1-3个月最难,一旦适应了就给自己打开一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