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研报可信度揭秘:分析师行业遗憾错过
去年,我撰写了一篇关于上市公司安通控股的分析文章,详尽探讨了其从创立到上市的过程、核心竞争力、估值以及主要风险点。当时我预测,如果2024年资本市场对安通控股的估值恢复常态,其市值应在155亿至205亿之间。然而,今年的市场走势显示,这一预测显然与现实脱节。
回顾原图,我发现决策依据是基于券商研报对未来净利润增长的平均预测。但我忽略了,研报的数据并不总是准确,尤其是当公司面临定增失败、实控人违规担保、被实施ST处理、关联方占用大额资金等复杂情况时。
券商研报往往像算命软件,仅凭输入的基础信息,就能得出看似权威的结论,却忽略了财务造假、关联方风险和大股东掏空公司等潜在风险。例如,安通控股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283.17%,而券商研报预测的全年净利润增长23%显然不切实际。
回顾康美药业事件,券商分析师在该公司出事前纷纷给出买入或增持评级,而事实却证明这些预测多么不准确。财经媒体市值风云的大数据统计也显示,券商研报的预测准确率并不高。
尽管如此,券商研报并非全无价值,其中的行业数据对投资者研究行业仍具参考意义。但券商研报的制作动机复杂,有时为了维护公司形象或迎合投资者心理,往往倾向于给出正面评级。
总之,券商研报的买卖建议和盈利预测不应被盲目信任。去年我对安通控股估值的失误,也提醒我们净利润这一财务指标并非绝对可靠,更多分析将在我的后续文章中展开。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