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在2023年上半年呈现出复苏与挑战并存的态势。面对结构性、周期性问题交织的严峻考验,总需求不足和内生动力待提升的问题凸显,市场对政策加码的预期愈发强烈。如何看待这一时期的经济复苏?货币政策的实际效力减弱,我国与“流动性陷阱”的距离如何?特别国债是否为可行之策?逆周期调节政策应如何把握方向与力度?长远来看,如何激发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活力?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

张明指出,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出既有亮点也存在问题。虽然一季度增速超出预期,4至5月消费增速较高,但宏观数据整体未达预期,投资、消费价格指数及货币供应增速均显低迷。

针对“流动性陷阱”的讨论,张明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并未有效传导至信贷市场,但尚有调整空间。当前PPI下降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央行应考虑降息以缓解实际利率上升,增强居民和企业的融资动力。

张明提出,为解决内需不足问题,政府应从财政、货币、房地产调控及地方政府债务处理等多方面发力。特别国债的发行是提振消费的有效手段,通过金融机构购买特别国债,再由家庭消费券的形式回馈社会,可刺激消费增长。

他认为,未来宏观政策的发力点应更多转向家庭,从生产转向消费,同时支持和保护民营企业,开放更多服务业领域,解决融资难题,鼓励技术创新,以促进民间投资和消费的持续增长。

专访张明:未来我国宏观政策发力点需转向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