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颢演讲:感悟人生泪流满面的力量
1999年,《南方周末》的新年致辞震撼心灵:“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落泪;有一种力量,激励我们奋发向前;有一种力量,驱使我们追寻正义、爱心与良知。”这段致辞,被许多人视为《南方周末》历史上最为经典的新年致辞,也使沈颢这个名字深入人心。
诗人特有的温情孤独
记者:你高考时首选北大中文系吗?为什么选择中文专业?如果不是,当时你的志愿是什么?
沈颢:应该是首选。当时我对中国语言文学系的理解并不深刻,以为就是中文系,到了学校还在找中文系的牌子。原本有考虑过新闻系,但北大当时并未开设。
记者:你对未来有什么规划?是否想过从事新闻行业?
沈颢:没有太多明确的规划,希望从事自由度较高的职业。新闻行业曾在我规划之内,但我也想过毕业后编写字典。
记者:80年代的北大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你的大学生活是怎样的?
沈颢:大学生活,如同潮起潮落,我对不感兴趣的课不太参与,喜欢到处听感兴趣的课,涉猎广泛。
记者:毕业时需要修满多少学分?学业压力大吗?考试和论文哪个更多?你的成绩如何?
沈颢:记不太清了,我们那一届都顺利毕业了。
记者:你在校期间担任过五四诗社社长,被誉为北大90年代初的重要校园诗人。你的诗作风格如何?诗社有哪些活动?
沈颢:我并未加入诗社,但偶尔会参加他们的活动,听别人朗诵,觉得这种表达方式独特而简洁。
记者:你的“诗人”身份持续了多久?它对你的生活和工作有何影响?
沈颢:追求思想本质,表达独特性,这对我的媒体工作产生了影响。诗人常保有一种温暖的孤独感,这是一种别人难以体会的情感。
记者:课余时间你通常做什么?晚上卧谈的主题是什么?
沈颢:阅读、听音乐、运动、约会、散步、聚会。话题总是围绕着青春。
媒体是理想与现实结合的桥梁
北大中文系毕业后,沈颢加入《南方周末》,成为一名记者。1999年,他接手《城市画报》,成功打造了一份深受市民喜爱的城市生活资讯类杂志。他给人留下了细腻、理想主义文人的印象。
记者:加入《南方周末》是工作分配还是自主选择?选择新闻行业是出于理想还是现实?
沈颢:南方报业来北大招聘,我主动应聘。最初选择新闻,现实成分占七分,理想成分占三分,现在则反之。如果不做新闻,我曾设想过多种职业,但现在回想起来已模糊不清。
记者:能谈谈你刚工作时的情况吗?
沈颢:新闻工作者需要好奇心。刚工作时,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让我顺利适应了工作。当时的《南方周末》偏向娱乐休闲,但内里有着对社会关注和批判的基因。
记者:你身上的“铁肩担道义”的新闻理想,是一直持续至今的吗?
沈颢:我认为它是中国特色的新闻核心理想之一,我希望能一直保持这种精神,但自觉能力有限。
记者:《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沈颢:这是团队合作的文章,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南方周末》新闻人的理想与精神。1998年底,我负责《南方周末》新年特刊,想在新年致辞中表达这种精神。最初由主编江艺平老师撰写,但我们都觉得更适合作为主编寄语。后来,我在半夜重新撰写了这篇致辞。
记者:你如何看待自己,是更偏向理想还是现实?
沈颢:传媒行业是理想与现实结合的可能领域,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在个人层面,既要面对现实,又要与同事共同追求新闻精神,确实有时会感到分裂。
记者:1990年代初对南方报业集团是关键时期,当时的工作环境如何?与现在的报道环境、同业竞争、新闻理念有何不同?
沈颢:压力很大,因为新闻基础薄弱,人才缺乏,理念陈旧。但南方报业有开放精神,年轻一代得以发挥,迅速形成了今天的人才输出局面。
我没有特定类型倾向,只愿做有思考的媒体
2000年,沈颢创办《21世纪经济报道》并担任主编,一年内实现盈利。
记者:为何会选择没有经济学背景的你来接手这份报纸?
沈颢:南方报业原本没有经济类报纸的计划。1999年底,我提交了一份经济类报纸方案给李孟昱社长,他非常喜欢。在业务讨论会上,我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支持。
记者:《21世纪经济报道》成立时的定位是什么?现在有何变化?
沈颢:当时市场上财经媒体未能满足即将到来的需求,我们乘虚而入。后来,更多财经媒体跟进,强化了这一方向。
记者:报纸成立第二年就盈利,这背后的主要动力是什么?作为“文人”,你是否经历了一次心理转型?
沈颢:顺应时代潮流,稍微领先一步,就能获得“进步溢价”。至于心理转型,作为媒体人,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记者:财经新闻与时政新闻的报道环境有何不同?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沈颢:长期来看,两者差异不大,关键在于视角不同。在中国,财经新闻表面上更宽松,但个人没有类型倾向,只愿做有思考的媒体。
记者:《21世纪经济报道》的未来发展目标是什么?
沈颢:让新闻更专业、权威、有影响力,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记者:2003年,《21世纪经济报道》推广“企业公民”概念,这是出于何种考虑?
沈颢:在与商业机构打交道中,我们发现中国企业快速发展但缺乏商业伦理,因此提出“企业公民”概念,试图寻找答案。
记者:对即将从事新闻工作的北大学弟学妹有何建议?
沈颢:从事新闻工作,不仅能释放思想,更是快速认识社会的途径。无论未来做什么,新闻行业的经历都将助你走得更远、更自由。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